生命的情和愛 生活的情和愛——重讀《一潭清水》《心香》
■孟繁華
《一潭清水》,是張煒發(fā)表于1984年的短篇小說。那是一個巨變的、豪情萬丈的歲月。社會變革給所有人以巨大的希望,也帶來了價值觀的巨大變化和分野。同是一片瓜園,老六、寶冊和“瓜魔”小林法,曾共享藍天白云、海邊美味,那是歲月靜好。但是,當瓜園承包給老六和寶冊后,瓜園的氣氛陡變。老六開始討厭常來吃瓜的“瓜魔”小林法,認為他是一個“不正經(jīng)的孩子”。老六指責瓜魔的理由是他吃瓜“潑狠發(fā)愣”。沒有承包前,瓜魔也是這樣吃瓜,但老六并不在意,因為瓜是大家的,承包后瓜園就是自己的了。瓜魔吃瓜就是吃他的瓜。“利益”讓老六計較和狹隘的心胸難再掩飾,他把瓜魔以前下海捉魚摸海鮮,然后他們一起煮魚丸燒魚湯的情形,忘得沒了蹤影。寶冊是個有情有義的人,他斷然終結(jié)了和老六的合作,和別人承包了另一個葡萄園,瓜魔還經(jīng)常來找他玩,他們照樣燒魚湯,照樣聽風在葡萄架上沙沙響。有一天瓜魔突然說他想瓜園的那潭清水了。于是他們找了塊空地挖了起來。“一潭清水”當然是隱喻,那是風清氣正,人人心里如朗月當空,如涼風習習,那是沒有個人私欲的“一潭清水”。張煒的思緒表達了他關(guān)于私欲、利益對人心改變的憂患。三十五年過去,張煒憂心忡忡的擔憂不僅沒有化解,而且愈演愈烈。因此,張煒的理想主義文學(xué)在今天更彰顯了他的價值。當然,小說更重要的是它的藝術(shù)價值。這里的“一潭清水”,更指小說中流淌的那種清新如瓜園般的氣息,它如一股清流,涓涓流淌在三十多年短篇小說的整體格局中。
葉文玲的《心香》,寫一個藝術(shù)院校的畢業(yè)生同一個鄉(xiāng)村啞女朦朧相愛的故事,這類故事的原型母題或譜系很多。但《心香》還是給我們很大的震撼。這與小說清純的整體風格和具體講述的細致入微有很大關(guān)系,特別是對啞女行為方式和情感方式的刻畫,精雕細刻般的精致。一個精靈般的美少女,只因為愛,最后走向了毀滅,完成了一個標準的悲劇小說范型。大學(xué)生巖岱為了尋找畢業(yè)作品素材來到了大龍溪村莊。在溪邊邂逅了一位一條辮子耷拉在胸前、一雙赤腳浸在溪水里戲水的姑娘,巖岱靈感頓時從天而降,創(chuàng)作了一幅名為《溪邊》的油畫并一舉成名。巖岱與啞女從一見鐘情到日久生情,兩人情感的點燃和遞進,自然又熱烈。在極端困難的年代,陷入熱戀的啞女鋌而走險試圖用陶壺為巖岱帶回一點薄粥,當年那個圖謀不軌未遂的人發(fā)現(xiàn)后,挑動眾人羞辱了啞女,將瓦壺掛在了啞女的脖子上。不堪羞辱的啞女縱身跳下了懸崖。于是,水壺就成了巖岱悲痛欲絕永難彌合的創(chuàng)痛記憶。那是愛情的悲劇,也是時代的悲劇,啞女用生命鑄就的情和愛,永遠掛在了瀑布飛跌的斷崖旁!1980年代的小說,就情愛悲劇的濃烈性而言,《心香》即是絕唱。
兩篇小說從題材到內(nèi)容都相距甚遠。但有趣的是兩篇小說都寫到了“一潭清水”:小林法在瓜園的潭水中洗澡沖泥,啞女在清水中戲水。兩潭清水一如那個時代早春的環(huán)境和氣息。兩篇小說沒有太復(fù)雜的技法,今天看來甚至有些簡陋,但是,作家面對生命的情和愛,生活的情和愛時,他們不僅有熱情、激情,同時更有擔當,他們是敢于表達自己情感立場和價值觀的一代作家。
熱點圖片
- 頭條新聞
- 新聞推薦
最新專題
- 酷暑時節(jié),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,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(fā)高發(fā)季節(jié)。近日,記者走訪發(fā)現(xiàn),雖然市區(qū)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,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。為嚴防溺水事故發(fā)生,切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