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鄉(xiāng)的禾稈
作者:趙善超
稻草,在我們鄉(xiāng)下叫“禾稈”。今年秋收時節(jié),我回到老家,看見人們將田里的水稻收割、打凈谷后,都會把禾稈扎成一把把的曬干,像一列列的士兵,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。我走在熟悉的田野上,看著蓬松的禾稈,聞著它散發(fā)出來的帶有陽光味道的清香,感到特別親切,也勾起了我對童年的回憶。
上世紀70年代,人們很少使用農(nóng)藥化肥,水渠、山溝里都有小魚、泥鰍、黃鱔。我和同伴拿幾把田里的禾稈擋水,分段截流,再把水排干,擱淺的魚兒活蹦亂跳,徒手能抓好幾條。沒東西裝魚,就用禾稈從魚的口腮穿過,連成一大串時打個結(jié),然后小跑著提回家。
我們有時在曬禾稈的田里捉迷藏,我會選個低洼處,鉆進禾稈堆里,讓同伴尋找很久也不會發(fā)現(xiàn)。有時,我們用禾稈搓成繩子,輪流甩著跳,作為鍛煉身體的運動器材……禾稈是我們兒時玩耍少不了的“道具”。
田野里隨處可見“禾稈人”,它們舉起竹竿,驅(qū)逐雀鳥,守護著農(nóng)民的勞動果實,盡心盡責。一只只小鳥飛來飛去,以為那是田園的主人,不敢靠近停留啄食稻谷。我們實在無聊,就和“禾稈人”站在一起,扭動它的“手腳”玩耍。
以前曾聽老人說過:農(nóng)村人沒有飯吃不行,過日子更離不開禾稈。這話不假,禾稈它既是一種農(nóng)副產(chǎn)品,也是一種與生產(chǎn)生活息息相關的必需品。
那時土地承包到戶不久,幾乎每家都養(yǎng)有耕牛,禾稈是耕牛過冬的飼料。鄉(xiāng)親們收完稻谷之后,都要趕緊將田里的禾稈曬干收好,大人一大擔一大擔地挑、小孩一小捆一小捆地往家背,直到天黑才收工。那時大多數(shù)農(nóng)家的房子少,家里放不下那么多的禾稈,就會在村旁的田邊地頭,豎起五根筆直的樹干,以中間的樹干為圓心搭一層木架,把曬干的禾稈存積起來,堆成圓錐形的禾稈樓。遠遠望去,好像一把把撐開的傘,更像一朵朵長出地面的大蘑菇。
在我的記憶中,那時家里沒有農(nóng)耕機械,犁地耙田全靠牛,因此牛是我家的寶。那時的冬天特別寒冷,霜凍一場接著一場,少則四五天,多則半個月。山坡上沒有草,牛被關在棚子里,怎樣才能保住不餓瘦呢?最好的飼料當然是禾稈了,老爸用鍘刀把禾稈切碎,再在上面灑點鹽水,拿去喂牛。牛很愛吃,每天都把肚子撐得圓圓的。
等到晴天有太陽時,老爸會把牛牽出來,拴在禾稈樓下。牛可以繞著禾稈樓溜達,餓了仰起頭就能吃到禾稈。時間長了,下面一層的禾稈被牛吃掉,上面的又往下壓一層,等牛吃到禾稈樓通頂?shù)臅r候,也差不多冬去春來了。
禾稈的保溫性能非常好。當年鄉(xiāng)下物資匱乏,沒有現(xiàn)在的蠶絲被和電熱毯,人們冬天蓋的棉花被不夠厚實,晚上睡覺時,就在草席下面墊上厚厚的禾稈。經(jīng)過太陽暴曬的禾稈,帶著陽光的味道,和著泥土的芬芳。人們睡在松軟又暖和的禾稈上面,會很快進入夢鄉(xiāng)。過段時間,禾稈不那么松軟了,拿出去曬一曬,又像新的一樣。
家鄉(xiāng)的禾稈,陪伴我走過一季又一季,溫暖了我的孩童時期。禾稈和我有著割不斷分不開的情緣,它留給我的那些記憶永遠都抹不掉,那悠悠的禾稈香,已經(jīng)嵌入我的骨髓,很難消失。
熱點圖片
- 頭條新聞
- 新聞推薦
最新專題
- 酷暑時節(jié),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,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(fā)高發(fā)季節(jié)。近日,記者走訪發(fā)現(xiàn),雖然市區(qū)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,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。為嚴防溺水事故發(fā)生,切...